在和平縣,以“陽明”命名的建筑物、街道、物產比比皆是。在五百年之前,既沒有和平縣,也沒有陽明鎮,上述命名都是因為明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守仁而起。自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建縣起,五百年來,和平人一直在懷念著王守仁(號陽明)。
△和平縣陽明博物館外的王陽明塑像
可憐黎庶半無家: 讓官家頭痛的金龍霸王
和平建縣之前,這塊土地為粵、贛、閩三省要沖,“當四縣交界之際,乃三省閏余之地”,雖然人口在緩慢增長,但這里并沒有成為一個有凝聚力的集中眾多人口的縣鎮,還因為官府勢力所不及,“政教不及、人跡罕到”,漸漸成為盜賊盤踞之所,“賊巢日多,居民日耗”。
追溯到秦朝,現今和平縣轄區屬秦始皇三十三年所設的龍川縣,后來這些地方,分屬龍川、忠信、河源等縣。
因為這一帶的盜匪實在令人頭痛,為保障人民和過往商旅安全,元、明朝廷設有“和平巡檢司”,設有巡檢統領與相應數量的弓兵,負責稽查往來行人,打擊走私、緝捕盜賊。離巡檢司不遠,還駐有朝廷的部隊——廣義千戶所,就在今天的和平彭寨軍屯圍。
但朝廷部隊的作用好像不大,這一帶的盜賊動靜越鬧越大,其中有幾支隊伍扯著大旗占山為王:江西南安府的橫水、桶崗、左溪等地的謝志珊、藍天鳳,自稱“南征王”;江西大庾的陳曰能、廣東樂昌的高快馬、福建南靖的詹師富等。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還是金龍霸王、池仲容、池大鬢,這3個名號都是一個人的,他以浰頭為根據地,“冊封”了池仲安、池仲寧、高飛甲等幾個元帥,元帥下面設40名都督、總兵,各率有數百兵卒,把守著粵贛邊境數十寨,被官方稱為“積年老賊”“數千年巨寇,三省群盜禍源”“三省逋逃之主,群賊桀驁之魁”。
這些盜匪不僅各自為戰,占耕民田,令這一帶地方“人民奔逃,有田莫耕,桑麻椒麥,付之飄零”(明俞敬《建和平縣治告文》),還結盟呼應,經常將狼兵等官軍打退,甚至主動四處出擊,將朝廷任命的官員打得落花流水:“捉河源之主簿,擄南安府之經歷,綁龍南縣之縣官,戮信豐所之千戶”。
屢屢獲勝的池仲容發出豪言說:“狼兵易與耳。縱調他來,也須半年。我縱避他,只消一月。”
朝廷打不贏,枉花了許多軍費,就直接給山大王送錢。池仲容錢是收了,但照舊攻城略寨,打家劫舍。軍隊來時,山賊化整為零,收拾行裝回家當農民;軍隊一走,他們又回去當土匪。
百里妖氛一戰清:王陽明智平池仲容
這種光景,被王守仁打破了。
王守仁(1472年至1528年),號陽明,這個以哲學聞名中外的“心學”大家,小時卻不喜歡四書五經,而是喜歡兵法、騎射。他15歲時曾對父親——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狀元王華說:“我寫好了給皇帝的書信,愿領幾萬兵馬,為國靖難!”然而,他得到的卻是王華的嚴厲批評。
王守仁只好努力讀書,在20歲時中舉。但在弘治六年(1493年)、弘治九年(1496年)兩次會試均落榜。又過了3年,他終于考取了進士。在弘治十三年(1500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與兵事有關,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終于遂了小時心愿。
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一直看重王守仁才華的兵部尚書王瓊推薦他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命他巡撫江西南安、贛州及湖廣郴州和廣東南雄、韶州、惠州、潮州等地,如有賊盜,即設法剿捕。
飽讀兵書、滿腹經綸的王守仁,早就認真作了形勢分析。先前,王守仁克服官軍紀律松懈、狼兵(湘西、貴州等少數民族軍隊)不可用、軍餉不足等不利條件,平定了漳南山賊。正德十二年(1517年)二月中,王陽明平定漳南詹師富,奏設清平縣(今平和縣)。此戰后,王陽明聲名大振,一封《告諭浰頭巢賊》書,勸降了龍川“賊”盧珂、鄭志高、陳英及浰頭的黃金巢等。對如何平定包括浰頭在內的三大股南贛亂民,王守仁已成竹在胸。
金龍霸王畢竟是金龍霸王,池仲容并不肯投降。正德十二年(1517年)七月,他的盟友橫水頭領謝志山、桶岡頭領藍天鳳,與王守仁官軍一接觸便被打敗,結果這兩個頭領被生擒,其余亂民被殺或被俘。此戰畢,同年10月,設崇義縣。
這時,粵閩贛三省交界的3支最大的造反部隊,只剩池仲容一支了。被王陽明視為三省群賊桀驁之魁的金龍霸王,狡詐兇悍,人不可測,正是最難“啃”的一支,最難的放在最后來收拾。“初議先攻橫水,次攻桶岡,而末乃與廣東會兵,徐圖浰頭;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王守仁《浰頭捷音疏》)
在昔日盟友紛紛向朝廷投誠期間,王陽明曾去勸降過,四面楚歌之中的池仲容仍不肯降。對著自己的部下,他向王陽明派來勸降的黃表、周祥說:我做賊已非1年,官府來招亦非一次,此亦何足為憑!待金巢等到官后,果無他說,我等遣人出投亦未為晚。
池仲容在懷疑朝廷的誠意,想先看到昔日盟友黃金巢投降后是不是果真當了官,這才決定自己是否接受招安。但諸方壓力紛至沓來,池仲容先派二弟池仲安帶300人去贛州巡撫王陽明行營試探,王陽明早就做好了準備,內作警戒,外示寬松,留置仲安“協助”攻打桶岡。
在桶岡,王陽明留心這一帶的民情世態,“處處山田盡入畬,可憐黎庶半無家。興師正為民痍甚,陟險寧辭鳥道斜。(《桶岡和邢太守韻二首》”不服王化,只顧自己打家劫舍聚集財富的山賊,給人民造成的痛苦是長久的。
王陽明在九連山進行考察,往來浰頭、和平等處,“備閱山溪形勢,講求賊情民俗”。與池仲容進行了幾回“斗智”的交鋒后(這一過程,王守仁《浰頭捷音疏》有部分記載,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有詳細介紹),認為池仲容貪婪殘暴終不可化,再加上地方官員與鄉紳的苦請,更要命的還是兵部決策:“不許踵襲舊弊招撫,重為民患”,王守仁決定將池部殲滅。正德十二年(1517年)除夕之夜,他用計將池仲容鏟除。縱橫粵贛閩三地20多年的“積年老賊”金龍霸王,就這樣死在張燈結彩的“犒勞宴”上。
除夕過后,正月初七至三月初八,前后兩月間,王陽明“克期并力進攻,必使根株悉拔,噍類無遺,以靖地方”,率兵通共搗毀“巢穴”38處:曲潭、半徑、方竹湖、黃田坳、熱水、鐵石障、五花障、右坑、新田徑、風門奧、淡方、岑岡、烏龍鎮、空背、鎮里寨、中村、大門山、旗領、石門山巢、上陵、下陵巢、白沙巢、赤唐巢、布坑巢、三坑巢、羊角山巢、含洞巢、溪尾巢、都坑巢、尺八嶺巢、古地巢、頓岡巢、狗腳坳巢、水晶洞巢、五湖巢、藍州巢、風盤巢、茶山巢。
池仲容想看到黃金巢投降后的前程,其實黃金巢并未做成官,解甲歸田經商去了。
王陽明在平定三浰時,他為這些橫死的生命動了惻隱之心。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池仲容部基本平定后,王陽明舉辦祭浰頭山神的活動,并寫了《祭浰頭山神文》,道出心聲:“今此殘徒,勢窮力屈,亦方遣人投招,將順而撫之,則慮其無革心之誠,復遺患于日后;逆而弗受,又恐其或出于誠心,殺之有不忍也。”這是告誡其他外逃的盜賊,要洗心革面,真心投誠,不要再害人。
“王陽明誘殺池仲容,遭人詬病最多。”河源日報前副社長、副總編輯司雁人研讀《浰頭捷音疏》后認為,王陽明殺池仲容有7個理由:一、恃強蠻,不聽告諭。二、耍花招,投降心不誠。三、民憤極大,民怨沸騰。四、自知罪大惡極,國法難容。五、大作戰備,說明其終不能化。六、懷割據之志,僭號設官。七、個人勢力太強大,四方賊黨素所向服,屢征益熾。
因此,“王陽明鎮壓的那些山賊洞匪,既不會像當時正史上說的那么壞,也不會像后來的正史說的那么好,我們無須為朝廷辯護,也無須用美化農民起義的調子來贊賞土匪,陽明只是個堅信剿匪是天經地義的士大夫。”(參見周月亮《王陽明大傳》第九回)
△和平縣城新貌
深愧壺漿父老迎:王陽明遵從民意奏設和平縣
金龍霸王池仲容覆滅后,王陽明奏請朝廷設置和平縣,這個奏章題為《添設和平縣治疏》。
“百里妖氛一戰清,萬峰雷鳴洗回兵。未能干羽苗頑格,深愧壺漿父老迎”。眼看這一帶地方平靖了,在當地人的歡呼聲中,王陽明準備班師回朝。但他案頭上還放著一堆的呈文,里面說到的事,和他的想法是一致的。他曾跟惠州知府陳祥說過:“和平地廣山多,必立縣以鎮之,庶乎久安長治之道可圖也,否則,萌孽旋踵而復生矣。”王陽明認為,他帶兵來剿賊,如對病人施以針藥攻治之方,建縣撫緝者,是為飲食調養之道,否則不僅病還要復發,而且元氣將絕,病患愈深。調養的一個“食療方”,是要建學校,使人民明教知禮,“憐念于和平地方,設建縣治以控制瑤洞,興起學校以移易風俗……庶幾變盜賊之區為冠裳之地”。
向王陽明遞呈文的,有江西按察司嶺北道兵備副使楊璋、廣東按察司嶺東道兵備僉事朱昂、贛州府知府邢珣、惠州府知府陳祥,以及惠州府的龍川、河源等縣的生員、耆老陳震、黃宸等。于是,王陽明找了個時間召開了一次會議,楊璋、朱昂,和河源、龍川的耆老陳震、沙海、鐘秀山等多人與會,對如何分割都圖、添設縣治、清賣賊田、移置巡司、量僉隘夫等事進行了磋商。
正德十三年(1518年)五月初一,王陽明上《添設和平縣治疏》,“伏愿皇上鑒往事之明驗,為將來之永圖,念事機不可失,哀民困之不可再……建縣之所地名和平,以地名縣似為得宜。”朝廷準奏,于是析龍川縣和平圖、廣義圖、忠信圖(今忠信、大湖、繡緞一帶)、河源惠化圖(今連平縣)等設和平縣。
惠州知府陳祥帶著楊璋、朱昂及鄉間耆老,從五花嶂下到大峒視察,尋找可以作為縣城之處。有的推薦秋湖塘,有的說舊巡檢司,陳祥都去看了,認為都不宜。又問父老,也說不可。于是他們又陟高岡,邊走邊看,不覺走到了羊子埔。他們游目四顧,見此處山水環抱,形勝含宏。一個有名望的叫黃金智的老人拱立道旁,向陳祥等說:“這里有個古讖說:‘頂羊子埔,踏火焰塘,得之者昌’。以前有人想移巡司辦公地點到這里,沒有移成。今日定作縣城,這是天命啊。”陳祥大喜,向王陽明申報,王陽明認為可以,報備朝廷后,和平縣城就定在了羊子埔。和平巡檢司被移至浰頭以據險要。
嘉靖五年(1526年),知縣劉琰申請立祠塑像獲準,陽明王公祠建在和平縣城的縣署后堂,邑人春秋仲月各具牲醴以祭。像和平縣這樣為王陽明立祠的,還有其他被平定的粵贛多縣,“師至南康,百姓沿途頂香迎拜,所經州、縣、隘、所,各立生祠。遠鄉之民,各肖像于祖堂,歲時尸祝。”(明錢德洪《陽明先生年譜》)
和平建城后,在羊子埔北面徐家祠旁,設立了陽明書院。為紀念王守仁的功績,后來,和平縣將和平峒羊子埔改名為陽明鎮。王陽明大名,在和平民眾心中,永不忘卻。數百年過去,王陽明的大名非但未隨時間泯滅,反而愈加清晰起來,以“陽明”命名的物產、學校、建筑甚多,如陽明紙、陽明傘、陽明中學、陽明一小、陽明二小、陽明三小、陽明大橋等等。2014年5月29日,和平縣成立王陽明研究會。
(轉載 4月26日 河源日報河源文史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