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龜峰塔上眺望東江,這里曾經風帆點點,百舸爭流。
■民國廣東省航行河流圖(局部)
河源綠水篇
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由洋務運動開始了工業化進程,東江航道也愈發繁忙起來,在水運時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江河常常和柳枝一樣,有著離別的意味,又暗含著對離人安全的擔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江河見證了不知多少生離死別、悲歡離合。蘇軾一家在赴京路上乘船過三峽時,一路驚險不斷,性命全系于船公。到能夠棄船登陸時,船上人以美酒豬肉犒勞船夫,可謂“人人快樂,人人感恩”。
“水匯雙江怪石蟠,澄潭汩汩晝生寒。朝天客去憑云馭,持節人來破激湍。天際奮飛疑咫尺,波心利濟沒艱難。有懷自昔追宗愨,萬里風檣不待餐。”清代河源文士蕭文藻有詩描寫河源城南東江邊的龍王廟附近水域一帶的坐船情景。坐船的風險,不僅有來自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還有來自舊時代土匪帶來的人員與財產的傷害損失。
中途不得濟 風波了無常
晚清以來,東江航運事故頻發,遇險的民船、兵船、商船很多。
光緒三十年(1904年)八月二十二日,有小輪船拖帶民船,由惠州開赴河源,載客800余人,行經水口井水域,船纜忽然中斷,船即傾覆,致400多人溺死。當時剛好是科舉年代最后一場惠州府試結束,死者中有不少應試士子,可憐科第路未通,黃泉路先踏。
民國九年(1920年)五月十七晚,一艘名叫“河陽”的小電船載著130余兵士,正往東江上游某地駐防,隨帶武器輜重甚多,還有毫銀數千元。行駛中,突然在河源縣城外10余里之芋頭石附近觸撞暗礁,小電船沉沒,生還者寥寥。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二月初三,河源城有一艘欲到對岸的渡船,載滿乘客,行駛至中流,因河水湍急,船傾覆,船上30余人落水,哭聲震天,除河中其他船戶下水救起10余人外,其余婦女小孩約十五六人葬身東江。
若是不小心搭載了精神病人,還要特加留意,不然其一旦病情發作,則可能全船陪葬。
傾覆的渡船,多是載重過量,一旦遇到意想不到的事,就有可能翻船,所載各地土產也一并落水。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農歷正月十七,一大早就有約50人帶上冥紙等物,乘坐利昌號渡船,前往河源縣城南門外五里許阿婆廟拜神。因船小人多,行至竹瀝河段時,突然刮起大風,船夫便掛帆乘風疾駛。因轉舵不慎,該船傾側入水沉沒。幸好附近有貨船看見,便駛來救了不少人,但仍有5名婦女沒能救上來。
有些貨船載重太多,遭遇強風、急流,也易遭傾覆。1936年4月24日下午,有一滿載谷物的貨船在河源縣城東北10余里處犁頭石附近河段被狂風吹翻,所幸無人溺亡。
1935年6月2日,長年航行在東江上的福昌號走老隆至廣州,行至河源縣屬下游猴子瀝時,因河水湍急,勢如萬馬奔騰。因該船載貨過重,施舵者把持不定,竟遭洪濤卷覆沉沒。船上約12人拼命搶救不及,便搭上了性命。這些貨多是興寧幫商人的。
在江上行船,得睜大兩眼,辨識江中是否有危險物。1936年9月20日,航行惠州至河源的電輪“大同號”,拖得駁艇一艘,滿載貨物,由老隆直下惠州。下午3時許,行至河源上游義合附近之將軍營河段,撞上江心沖來的一沉水大樹頭,輪底被撞穿一巨洞。輪中水手堵塞不及,棄船逃生。次日,船主雇請大號柴船兩艘撈船,費時10余天。
義合段河里沉過不少船。1936年12月16日,茂祥號滿篷船滿載老隆的各種紙把,由河源駛往惠州,運往佛山染色,以供人們過年時裝飾。誰知到了將軍營河段,誤觸礁石,船底撞穿沉沒,船員棄船逃生。附近鄉民知道后,駕著小艇入水撈取落水的各種紙,爭奪不休。船主雇了鄉中后備隊趕到事發地壓制,鄉民方行散去。
今源城高埔地方曾有磚瓦碗窯數家,每年產品向外傾銷者頗巨。1941年12月5日,一名為亞香號民船,滿載該地出產之碗碟瓦器等,運往河源市區銷售,誰知該船載貨過重,駛至窯下灘時,遇到非常湍急的灘流,各船夫支持不住,躍登岸上逃命,該船沉沒。
匪亂阻礙商貿 眾船避劫停航
攔船搶劫,是舊時匪徒的快捷生財之道。東江水道,與龍(川)、永(安)、潮(州)、嘉(應)、連(平)、和(平)、長(樂)、歸(善)、博(羅)等九屬沿江相通,系匪徒出沒之地,商船多被劫掠。東源義合東江邊上的老人至今還記得,大人嶺一帶是匪徒常攔船搶劫水域,因為那里水面較其他地方窄,又有一個大彎,船行至此,勢必減速,否則有翻船可能。那些速度慢下來的船,便如一塊肥肉,常常落在攔江打劫的土匪手里。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惠州府各地士子要到廣州去進行院試、鄉試,初七考博羅、龍川、河源、永安四縣文童,初九考連平、和平、陸豐、長寧四縣文童。
然而,等到考試那天,考官一看,咦,河源、龍川東江一帶的士子怎的那么少?原來,河源縣一帶,盜賊披猖,道途梗阻,龍川以下,永安(紫金)以上,匪徒尤聚黨橫行,士子們相互提醒,雖有考試意,但生命畢竟更重要。而海寧、海豐等縣士子,只得繞開東江,夜行晝宿,迂道汕尾,坐輪船到省,轉赴惠、廣,其舟車之費,比以往多了至少一倍,若非小康之家,則雖有志奪標,亦唯有望江而嘆。
沒過多久,“東江土匪”及“三點會匪”其勢洶洶,粵督李鴻章命令駐惠州之練兵兩營、提標五營,暨忠州協所部二營,抽調若干,赴惠州對所屬各匪鄉,分三路進剿:東江上游河源、永安、龍川等縣為一路,東江下游為一路,惠州西江為一路。數月后,孫中山領導的三洲田起義爆發,河源、和平等地共同響應,東江航運在戰火中一度不能正常運轉。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十六日,來往惠州河源的勝記渡輪,由惠州滿載客人和貨物駛往河源,行至河源數里處的石公神,忽有匪徒10余人搶劫,闖入船上,將貨物銀兩搶劫一空,損失數千元。
1928年10月14日,來往惠州、河源的“南越”號電船,在古竹被匪搶劫,擄男女乘客70余人。
民國十八年(1929年)五月,東江河道土匪向往來渡船勒收行水費,船戶苦不堪言。
匪患還妨礙了河源、廣州等地的商貿。粵省商務重心在廣州,而其貨物吐納,則依靠東、西、北三江三路水運。1930年冬天,東江水淺,運輸困難,于商稅影響巨大。當年東江農產豐收,在年關當口,有貨船百余艘,由河源來省發賣,竟以水淺之故,不能開行,商家損失很大。同時東江沿途時有土匪出沒,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商運。幸好到了次年春,東江河水見漲,貨船可以來往無阻。3月上旬,已有貨船約200余艘,由東江魚貫開行到省,各貨多為東江土特產,有柴、炭、米、糖及農品等。
若是匪患非常猖獗,船戶行船不但掙不到錢,還可能賠上性命,他們便不肯出工了。
1949年1月中旬,東江上游河源、老隆的船只,因為當年“冬防”時期航行艱險,曾經組織聯航,希望在同行的幫助下渡過難關。但后來因為多數船主無力購買槍支,護衛力量薄弱。他們便呈請有司派兵護航,沒有獲允。“算了,上游那么多匪徒等著搶劫我們的物資,我不走了。”行駛于惠州、河源、老隆的船員、船主便紛紛暫告停航。
抗戰時期的東江航運
抗戰時期,東江上的渡船不時挨炸,除了普通客貨船,一些運載抗戰物資的船也受到了攻擊,運送難民的船不敢航行。1939年,東江上時有落彈,渡船多停航。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5月9日至10日,河源均遭日機襲擊。此前,日機兩次對惠州城進行大轟炸,前后共落彈七八十枚,炸沉“連太”、“源源”、“匯英”電船,焚燒木船駁艇等共50余艘,炸斃旅客180余人,重輕傷200余人,造成惠州有史以來之大慘劇。日機連日轟炸,造成東江電船停航。惠州至河源、惠州至老隆兩段航線被迫停航,改用木船航運。
同年6月22日,一艘河源電船由惠州開行,至惠州40里之蓬源村時,忽遇敵機7架,于該船上空盤旋轟炸,投下燃燒彈,并用機槍掃射達1小時,電船被炸毀。該船載有中山大學戰地服務團衛生材料及大批賑災物資等30余箱,亦全部沉下江底。經打撈,大半已被水損毀,撈回的11箱藥物,繼續運往老隆該團戰地醫院及救護隊使用。
因為隨時有受轟炸的危險,致使江上不敢行船,惠州、河源民船缺乏。當時的廣東省政府以粵東粵北交通只有沙魚涌經惠州、河源一線,華僑由此路歸國者不少。為保護商旅及歸僑起見,沿途設置了保護站。1940年初夏,因東江水暴漲,惠、博、河源各屬低洼地方,悉數淹沒,往來惠州、河源的渡船不夠用,不少旅客在惠州候船,留住多日,卻搭不到船赴河源。
1940年10月中旬,又有日機飛行過境,東江上各電船之鼓輪聲與敵機馬達聲很像,行近河源等地時,若不發出汽笛聲,市民難免不誤以為是敵機來了。因此,縣城警察所規定了輪船到達及開出發出的信號,令所有經過市區的輪船都要遵照規定,到達及開往惠州、老隆時的信號:由惠州到達該市二華里外需鳴汽笛,聲為三短三長,老隆到達本境,笛聲二短四長。開往惠州、老隆信號又各有不同。
因為戰火停航的東江船戶沒了經濟來源,生活非常困難。1941年7月下旬,東江船戶生活困難,向當時的國民政府請求救濟。戰火未停,盜賊又趁火打劫。11月5日,東江船戶再求救濟。惠州、河源水道,一度運往韶關的貨物很多,船戶獲利甚厚。不久,即便沙韶路被截斷后,貨物運輸停頓,尚且還有東、北江各地農產品經此道往返運輸,各船戶仍可勉強維持生計。然而,沿江盜賊的蜂起搶劫,當地農產品便不敢由水道運輸,各船戶已陷入絕境,生活無著。
東江航道的護航與擾航
戰火之中猶能生存,但盜賊劫掠下活路就沒了。于是,有司組織了護航隊護送船只,然而護航隊常常并不發揮作用,還會演變成擾船隊。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上旬的一天晚上,有河源渡船距水口不遠,被匪徒20余人駕“長龍”4艘夾攻,該渡船也有自衛火力,可惜發炮未能命中,被匪搶過船去,將值價二千余兩黃金的貨物劫掠一空,并槍傷船主。搶劫進行的時候,有船夫泅水往衛駐水口之官方扒船求救,而該扒船竟徒作觀望,不肯前往救助。
原來,這東江上游扒船,向來分段駐防守衛地方。九月初一時,駐扎在水口的一艘扒船,竟被匪徒搶去軍械,相當于警察被匪徒繳了槍。后被派守到檳榔潭,派尾的兩船則移駐水口,以為駐船多了,匪徒就不敢輕視了,誰知匪徒當他們是透明的,在他們眼皮底下,仍舊劫掠民船。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九月間,有河源屬保安局紳到省稟稱,河源地方匪勢甚熾,焚劫圩村,搶擄婦女,傷斃人命的事情,時有所聞。省有關部門便派兵來河源,讓他們認真剿辦。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為了保衛商船,以安行旅,由惠州水北之谷花頭地方,建筑至東江老隆一帶,均分站建設炮臺。
民國北洋政府執政時期,軍閥混戰,東江上不時有兵船駛來駛去,還老打仗。
到了民國十七年(1928年)4月中旬,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十六師四十六團奉命駐防河源,保護治安。同時,因為河源是東江要沖,江上時有匪徒出沒,劫擄船只,于同月15日派出第二補充營全部駐防鄰近江邊,以維交通。
此時東、西、北三江,都有護航隊,但護航隊卻是臭名遠揚,病商害民,因此,當局明令取消所有護航隊。有頑固的不愿解散隊伍,繼續斂財,如河源運輸主任梁森光、惠州主任關玉堂、石龍主任張仁初,均就地設處征收,無論輪船、木船、竹木排,均勒收公用費,不恤商民痛苦,美其名曰運輸,“實則跡近苛擾”。廣東省商聯會事務所便向當時的廣東省政府提請將此運輸處即日撤銷,以紓民困。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三月,河源、新豐二縣組設小江河道聯防隊。那時的新豐江河道,經過回龍、南湖各區及新豐各處,交通可稱便利。只是河水淺涸,河面狹小,不能行駛輪船,只有小帆船運貨,匪徒中途搶劫也挺方便。為謀安全起見,河源、新豐二縣組設小江船護衛隊一中隊,專任保衛該河道來往船只,經費由船商負擔,該中隊分三小隊,河、新二縣各駐一小隊,在該河之中間要地駐一小隊,分段保護。
沒有護航隊還是不行,民國期間,天下總是安定不下來,河匪如麻,于是私人護航隊開始運營起來。1947年12月26日,河源、博羅航行于廣州的10余艘商船雇傭了護航隊員百余名,誰料航至惠陽之觀音閣附近時,被差不多同樣人數的匪徒搶劫,激戰半日。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東江上才逐漸安靜了下來。(資料來源:晚清、民國時期《申報》《香港工商時報》《香港工商日報》《香港華字日報》《大漢公報》《河源民國日報》《大公報》《星島日報》等。)
(轉載 2019年9月8日 河源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