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重鎮老隆 大約攝于1904年至1920年期間。原圖現藏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
■老隆新貌 黃贊福 攝
龍川縣設縣甚早,公元前214年便設了縣,是廣東四大古縣之一,2200多年來的大部分時間里,一直保持著這個古老的縣名。新中國成立前,龍川縣轄區風頭最勁的城是民國時改名佗城的龍川城,與它僅僅隔著10余公里的老隆,在佗城的掩罩下,在人們心目中的存在感一直不高,但有資料記載曾在宋朝時一度做過龍川縣治。直到清末至民國年間,作為“水陸舟車之會,閩粵商賈輻輳”的老隆,風頭漸漸蓋過了佗城。1949年6月1日,龍川縣人民政府設在老隆,從此,老隆成為龍川的行政中心。
【第一章】老龍、老隆與縣治疑云
在那個還叫“老龍”的年代
老隆鎮位于龍川縣西南部、東江上游東岸,在龍川城(佗城)東北20里處,東通潮、嘉兩州,北鄰閩贛兩省,是水陸舟車之會,閩粵商賈輻輳,東江水運曾經達到閩粵贛三省孔道的重要地位。
老隆是這個鎮的現用名,過去曾被叫做“老龍”。有人曾追溯“老龍”地名源頭時,一直上溯到趙佗時期。趙佗在龍川建縣興王后,龍川縣很多地名都帶有“龍”字。明洪武九年(1876年),置遞運所于老龍埠。在明萬歷《龍川縣志》的“輿圖志”中,有一幅圖里畫著“老龍渡”,內文的解釋說:“老龍渡,邑之東二十里,寧仁都民私置。”
老龍的地名沿用了很久。有史料記載,在宋熙寧年間,龍川的縣治曾一度由龍川城(佗城)遷往“老龍”。
1986年廣東地圖出版社出版的葉地著《廣東地名探源》一書中《老隆鎮》條謂:“南朝陳以后至南宋,龍川縣治不在佗城,疑在此(老隆)。南宋紹興十五年又遷至佗城,故此地稱為老龍,老隆當為老龍演變而來。”清乾隆《龍川縣志》卷五古跡目載:“龍川舊縣,宋熙寧間遷邑東二十里,陸通梅潮,今有市集尚以老龍名之。”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龍川縣志》載:“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龍川土城改建為磚城,衙署暫遷老龍(今老隆)。”與這條記載相呼應的,是《佗城鎮志》上的一條資料:“1939年和1984年,曾發現一些城磚上銘有陽文楷書‘循州磚石使白’、‘循州造’,‘甲寅’字樣,據推斷在宋神宗熙寧年間(即1074年前后),佗城曾修補或擴建過。”
這些資料對1949年之前老隆曾作為龍川縣城的說法,給予了一定程度上的佐證,但在時間上有不同看法。
“老龍”改名“老隆”
“老龍”何時改名為“老隆”,很難找到確切的時間和證據。
現存史料最早提到“老隆”的,大概是清嘉慶《龍川縣志》,其卷十二提到,“老隆巡檢司在老隆,去縣20里。”還加了個注釋:“題請添設時改為老隆。”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題請”后獲得了“題允”,改名增設了老隆巡檢司,知縣盛熙祚即在老隆舊通衢巡檢司署故址上建起了老隆巡檢司署。
在民間傳說里,老隆的名字出現得更早些。清康熙年間,龍川有很多盜賊,犯下許多盜案,人們生活很苦。廣東巡撫朱宏祚經常接到關于龍川的各種報案,他也覺得很苦惱,沒有監控,又找不到目擊證人,這案怎么破呢?
有一天晚上,朱大人披閱卷宗時,看到這些龍川盜案,還是一點線索都沒有,心下愈發煩躁,就調暗燈芯,準備閉目養神一陣,猛然間看見了城隍老爺,城隍給他出了個謎語,叫他猜:“鬢過垂雪,天際生云,水中漂木,壁上安門”,轉眼間人就不見了。原來這是個夢。朱宏祚醒來,把這四句話猜了又猜,猜出是“老龍船戶”四字。他趕緊令人到老龍的東江邊上擒獲龍津駕舟者50名,破了此案。
人們聽說朱大人做的夢,視“龍”為惡物,便改“龍”為同音的“隆”字,以避免惡事發生。這個故事記載在邑人張鎮江的《雷鄉野乘》中。
改名后的老隆,遇上了水運漸漸發達時機,處于水路交通樞紐地位的老隆,開始了它日趨興盛的商貿盛世,并在抗戰時期達到頂峰。
龍川縣治從佗城移到老隆
1949年6月1日,龍川縣人民政府在老隆福建會館宣告成立,縣委、縣政府設在老隆。
為何縣治要從佗城移至老隆?1995年5月14日,龍川解放46周年暨廣州聯誼會成立8周年大會在省委黨校禮堂舉行,曾指揮了1949年6月消滅謝鴻恩武裝戰斗并兼任龍川縣委書記、縣長的魏南金分析了其中原因。一、老隆是軍事要地。雖成立了龍川縣人民政府,此時仍處在戰爭時期,只有占領老隆、保衛老隆,才能控制龍川局勢。因為此時國民黨自衛總隊黃道仁、謝鴻恩仍在伺機進攻老隆。二、老隆是九連地區戰略戰役中心。集中兵力殲滅老隆守敵,可以解放龍川全境,進而解放九連地區,并帶動興梅地區解放。三、老隆是軍事指揮中心。粵贛湘邊縱隊、東二支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起義部隊都集中在老隆。四、老隆是龍川重鎮。原國民黨縣級經濟部門都設在老隆。將縣委、縣政府設在老隆,能順利地接管設在老隆的汽車站、航運站、電話局、醫院、電廠、糧倉和一些重要的經濟部門以及公共設施。佗城只有國民黨縣黨部和縣政府,以及縣的行政事務部門,邊縱進城后很快就解決了。將縣委、縣政府設在老隆,有利于掌管全縣的政治、軍事、經濟、交通大權。
雖然縣委、縣政府設在老隆,但對佗城這座2000多年古城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縣政府明確指示要保護和管理好這座歷史古城,決不允許破壞。
【第二章】東江軍事重心
老隆曾是趙佗時代的軍事重鎮
龍川籍居港人士黃麟書先生在《續修龍川縣志·總序》中也談到秦時趙佗“率軍南下,進發龍川地區,先據老隆設寨戍守,后及龍川筑城開邑,以龍川令發展政治基業,雄據兩粵,固極一時之盛也。”
與黃麟書持相同看法的,還有臺灣學者黃勛。他在《南越王趙佗龍川老隆行轅考》中提出,趙佗率軍進入龍川,率先“據守老隆(昔名老龍)設寨屯駐,建立軍事基地,鞏固其政治地位,同時發展經濟。當時抵達老隆設營寨頂山,指揮設防部署,地方得以安謐后,隨之開邑龍川,建筑城池,以龍川令侯霸業自立”。“在龍川開邑為政治中心,老隆為軍事經濟之重心,發展霸業實利賴之”。
老隆寨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要隘,1949年,龍川解放,便在寨頂打了一仗,國民黨部隊大敗而逃,老隆便于1949年5月解放了。
黃勛是這樣評價老隆寨頂的:“老隆寨頂山在老隆北端,雄據江左,俯瞰全鎮及水貝地區,扼守水陸要沖,為軍事指揮神經樞紐,對作戰指揮,支援補給具有戰略價值。”
清代設置老隆巡檢司
明代嘉靖中期到萬歷初期的廣東,可以說是明代廣東社會最動蕩的時期,有大臣曾哀嘆道:“朝廷已無廣東矣。”
龍川縣置設典史、巡檢,置兵房、刑房,十一都(五峽三寨)、通衢先后設巡檢司。明嘉靖二十四年(1819年),撥守備駐龍川城內,調千總駐老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兩廣軍門派張臬統兵數萬駐龍川,鎮壓張璉(饒平人)、徐仁器“起義”部隊。據云,雖然是官兵,但也經常與匪兵無異,張臬停舟5000艘于老龍(即老隆)至虎頭崗,環流30里,駐泊半年,散兵到處蹂躪百姓,使老龍城郊人家房屋毀拆無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各地土豪、鄉紳紛紛筑土城防御,老隆、通衢筑磚城。
清初,老隆的治安機構襲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增設老隆巡檢司。同治三年(1864年),布政使李福泰統兵進駐龍川縣境,扼守要地。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清總兵(亦稱軍門)率數十萬眾進駐龍川上半縣,坐鎮巖鎮。 同治五年(1866年)春,清總兵高連升部駐老隆。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廣東提督石玉山率兵2000余,駐龍川清鄉。
咸豐四年,農民軍謝亞蔚攻破老隆
在清代,發生在老隆的一樁較大的起義事件,是在咸豐四年(1854年)。
當年四月,黎咀烏泥坑的農民謝亞蔚、鄒毛古、李洞彬等率眾響應太平天國起義,在赤光下甲揭竿而起,先是攻占了黎咀街,并以此街作為大本營,籌備軍餉,擴大隊伍約1萬人,聲勢浩大。于是,謝亞蔚自封元帥,李洞彬為軍師,鄒毛古為先鋒,攻打龍川各鎮。起義軍攻破十一都巡檢司后,與龍母田竹坑駱達成起義軍聯合攻破老隆。
清咸豐七年五月,謝、駱起義軍合編為太平軍一部,駱達成為元帥,謝亞蔚為副帥,帶兵攻打龍川縣城(今佗城)。但這次攻城沒有成功,他們進軍至澗步時,被清兵擊退,只得撤往贛南與石達開的太平軍會合。
清咸豐八年,謝、駱起義軍與清兵在黎咀發生激戰,因寡不敵眾,起義軍被迫撤退,駱達成敗退贛南后遇害。謝亞蔚兵敗后因勢孤力單,潛往龍母洋田教書,想待機東山再起,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被清兵抓獲殺害。
土匪曾劫掠老隆城,龍川知縣因此被革職
在清代,東江一帶總是有盜賊此起彼伏,兩廣總督岑春煊甚至以“盜藪”二字來形容惠州一帶(時老隆屬惠州轄)的亂象。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初十,土匪頭子戴廉香帶著黨羽五六十人,竄入龍川縣屬之老隆鎮大肆劫掠商店。
見此情狀,老隆巡檢司的兵馬在千總陳玉盛、巡檢吳懿澄的親自率領下,圍捕戴廉香等土匪。
那時,巡檢司的兵員都有配槍,冷熱兵器齊發,攻向土匪。陳玉盛首先槍傷一匪,吳懿澄揮刀繼之,馬夫羅茂秀、弓役巫亞發亦奮勇殺賊。然而戴廉香等也不是吃素的,這些員弁兵役有4人同時遇害,群眾也被殃及,死2人,傷數人。
龍川縣知縣蘇育仁飛調營勇趕赴老隆截擊,戴廉香等見寡不敵眾,便劫掠民船而逃。記名提督孫國乾受命率隊馳往追剿,抓獲戴亞合、何林彩、吳松英3名土匪并“正法”,余黨或逃或躲起來了。
八月初二日,逃散后的這批“土匪”又分別聚于河源之平陵與廣州府龍門縣屬之路溪等處,副將李夢說聞警趕去,擊斃“匪黨”2名,生擒11名。署大鵬所副將石玉山亦進龍門援剿。
后來追查這件事時,岑春煊調兵遣將,分三路去清鄉,其中石玉山統帶四營,辦龍川、和平一帶。其余兩路,一是以陸路提臣李福興統帶六營,辦歸善博羅一帶;二是以記名提督孫國乾統帶五營,辦河源、永安一帶。
龍川知縣蘇育仁因為“疏于防范”,被革職。
過了兩年,即1908年,因“惠屬匪風日熾”,有司在惠州東江上游水道及附近海邊寬闊之處建筑炮臺,駐防營勇,密為防御,兼多派偵探,夜間巡緝,保衛商船,以安行旅。惠州統領牽頭,由惠州水北之谷花頭地方,建筑至東江老隆一帶,分站建設炮臺。(據《申報》)
新中國成立前的老隆爭奪戰
滿清覆滅后,民國初立,軍閥混戰,老隆陷于戰火之中。
1920年左右的粵桂戰爭、1925年的第一、二次東征等國內戰爭時期,老隆時受波及,蔣介石、程潛等曾率部駐此。土地革命時期,葉劍英、彭湃、林伯渠等領導人曾在這里工作過。
1925年4月10日,湘軍與警衛軍克老隆。同日,胡漢民任命羅翼群為東江剿匪督辦,督辦公署設于老隆。但陳炯明卷土重來,東征軍左路軍第三縱隊程潛部領命率6000余人從龍門進入河源,討伐叛軍,于23日克石公神、河源,25日擊潰駐藍口之李易標部,26日進入龍川縣老隆。27日,選舉當時還叫黃林祥的黃麟書出任龍川縣長。
1933年,福建發生軍事變故,因東江與閩境接壤,陳濟棠重點做好東江防務,于11月在東江邊境設立三道防線,其中五華、老隆、河源、惠州為第三防線。第三防線惠州各屬為東江入廣州門戶。
1937年后,日軍全面侵華,老隆是東江上游重要市鎮,受到多次轟炸,幸未造成重創。作為抗戰大后方,老隆接納了許多難民。
1938年3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派麥文到龍川重建黨組織。在后東特委等黨組織的領導和指導下,老隆及其他東江地區革命斗爭形勢越發明朗。到了解放戰爭末期,東二支及起義的國民黨保十三團定下“圍點打援”計策,攻下老隆寨頂,于1949年5月14日解放了老隆。但老隆戰役并未就此結束,而是持續了一個多月。“圍點打援”解放了老隆與佗城后,龍川縣治從佗城移至老隆。同時,粵贛湘邊縱隊派出精兵強將,將老隆外圍來援或固守之敵各個擊破,鞏固了老隆、佗城解放的戰果。老隆戰役,揭開了華南地區大規模解放的序幕。
此后,老隆替代佗城,成為2000多年古縣龍川的縣治,一直持續至今。今日的老隆,下轄15個居委會和14個村委會,戶籍人口約16萬,為龍川縣政治、經濟、文化、貿易和交通中心,205國道、河梅高速、汕昆高速穿境而過,京九鐵路和廣梅汕鐵路在此接軌并設華南地區最大編組站,2012年成功申報“市商貿物流專業鎮”。(2017年《河源市情手冊》)目前,贛深高鐵、杭廣快鐵已動工建設并將在2019年底通車;龍韶鐵路、龍汕鐵路已納入建設規劃;東西走向的汕昆高速和南北走向贛龍紫高速已動工建設;龍尋高速和通用航空機場已納入建設規劃,龍川由此融入粵贛閩等華南地區“1小時經濟圈”。
(轉載 2019年6月9日 河源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