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古竹段風景秀美 黃贊福 攝
“頭古竹,二藍塘,三龍窩,四安良。”在陸路運輸崛起之前,位于東江東岸又可連接秋香江、義容河、柏埔河航道的古竹,因得水運之便,一度成為紫金首屈一指的繁盛圩鎮。
河源綠水篇
1 四通八達的古竹水路
2200多年前,趙佗做了6年的龍川首任縣令后,其上級任囂病死,他領命南下番禺時,坐船途經今古竹的榴洞村,發現此處翠竹森森,風景優美,舉目四望,發現一座巨大的石山拔地而起,威風凜凜,雄視周邊,四圍小山簇擁拱衛。趙佗心下大喜,便讓眾人在此小憩,自己帶了幾個隨從登山勘察。
山上五彩繽紛,諸峰壁立,泉水時現,美景不斷,引得趙佗步步深入。走累了,他臥于一塊平坦的石榻上。趙佗“倦游馀興尚翩翩”,在這山上游玩了好一陣,后人據此將這山上的不少景致以越王命名,如 “越王谷”、“越王榻”等,這座山便稱為“越王山”。
這個流傳此地的傳說,從側面說明古竹在東江航道上所處的重要位置。古竹地處東江中游,東南北三面環山,中間為盆地。北回歸線從南部欖溪村經過。南部榴坑村與鳳安交界的公王頂為最高峰,海拔517米。東江自北向南從西部邊界流過,義容河在中部、秋香江從西端分別匯入東江,走水路經東江河可通龍川、廣州等地。古竹西與博羅縣、惠州惠城區、河源源城區隔東江相望。
元代時,設有苦竹派站,明初設苦竹派水驛于苦竹派市。明清時,古竹屬永安縣寬得都苦竹派社(約)。古竹的原名叫“苦竹”。苦竹是一種容易生長的竹子,大多生長在陽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而又肥沃的平緩山坡、山谷、溪河兩岸、灘地。東江兩岸便是最適合苦竹生長的地方,千百年來,苦竹生生不息,茂密繁盛。因此,古竹的竹器編織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民間手藝。因“苦”與“古”讀音相近,因此清朝時當地有好事之人將“苦”字改作“古”,從此苦竹便叫作“古竹”。
人們過古竹,總是要走水路。由永安(紫金)縣城至古竹,要經過林田,過伯公坳、狗頭嶂,又經前白溪、青溪、義容,路程約140里,再由古竹跨江至對岸博羅石壩;由古竹搭船的話,則上可至河源城,下至惠州。
紫金縣內的東江航道全長約54公里,東江從紫金縣西部邊緣流過,由北向南流入惠州,在臨江、古竹一帶,形成較為寬廣的河道沖積地。東江航道是紫金水路運輸的主航道,上接河源、龍川,下達惠州、廣州等地,與境內的秋香江、義容河、柏埔河航道相連接。
秋香江發源于該縣烏石鎮榴墩嶂,自東向西蜿蜒流經烏石、紫城、附城、瓦溪、九和、藍塘、鳳安、好義、古竹9個鎮后,最終在古竹鎮江口村注入東江,干流全長144公里。秋香江航道是紫金縣內主要通航河道,1949年之前,10噸以下木船可常年由古竹江口通至九和黃砂口。洪水季節,5噸以下小木船可上溯至縣城,航程96公里。
古竹水(又名義容河)干流長43公里,寬20-80米,深0.2-0.8米,河道多為沙土結構,流量小,又稱義容河航道。1970年以前,每遇洪水,10噸以下小木船可由古竹通至義容,航程為22公里;后來,由于流量減小,河道淤積,停止通航(1994年《紫金縣志》)。
2 古竹曾是紫金最繁盛的圩鎮
古竹的東江江面上,經常往來著貨船、客船和漁舟。
百年前來東江流域傳教的外國傳教士,也看到了那座令人贊嘆的越王山,專門拍有照片。他們對古竹的山形地貌、江岸風景、民居和居民都大感興趣,快門按個不停,讓我們在擁有文字資料之外,通過照片,對100多年前的古竹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這些傳教士們來自瑞士巴色教會,1847年開始到中國工作,約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由元坑設分支于梅林、荷樹灣、古竹等處。1901年,古竹又設分支于河源。此后,河源又設分支于連平、新豐(《真光》雜志,1927年)。
便捷的水路航道,讓古竹成為納集紫金輸出的柴炭竹木之集散地。舊時紫金縣有10多個圩鎮,其中最興旺的有四個。當年紫金曾流傳著這樣的話:“頭古竹,二藍塘,三龍窩,四安良”,古竹圩當年繁華熱鬧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從省城和惠州用船運來的大部分貨物,就在古竹圩卸貨,主要有石油(火水)、火柴、蠟丸、洋雜貨等。古竹和附近的農產品如片糖、花生油、黃豆、稻谷、紅瓜子、木、竹、水產、水果和石灰石等,也多經此處運往府城惠州、省城廣州出售。裝載著這些貨物的拖輪、帆船,在東江上星星點點地往來不休。
在清代,東江還是粵鹽入贛的便捷通道,惠陽淡水鹽場出產的鹽,溯江而上,經古竹、臨江、河源、老隆運到和平東水,即由此改走陸路,由挑夫們肩挑背扛運入江西龍南、信豐等地售賣。
1956年3月,紫金縣的私營船舶納入集體所有,分別成立藍塘、柏埔、古竹、洋頭木帆船運輸合作社,入社船83艘,共750噸位,260多人。
次年4月,藍塘、柏埔、古竹木帆船運輸合作社合并,在古竹成立縣木帆船運輸合作社聯合社,下設藍塘、柏埔、古竹分社,共有職工501人,船舶93艘870噸位。當年運送貨物2.17萬噸,貨運周轉量216萬噸公里。
紫金縣的第一條機船與古竹有關。1958年,藍塘、古竹分社的社員人均集資40元,分別向惠陽輪船公司購回工農號23.5千瓦和17.6千瓦燒木炭的機動拖輪(俗稱火船)各1艘,紫金縣始有機動船。
1959年6月,縣木帆船運輸合作聯社更名為縣水上運輸公社,下設藍塘、柏埔、古竹運輸生產大隊和1個造船廠,有職工541人,船105艘1191噸位。同年,在藍塘、柏埔、古竹設造船車間,僅一年多時間,就造出機動拖輪2艘50千瓦,駁船10艘716噸位。
20世紀60年代是紫金縣水路運輸高峰時期。古竹、臨江公社先后辦起船隊,共有木質機動船6艘、駁船2艘157噸位。古竹公社欖溪、潮沙、雙坑、居民等大隊,先后購置機帆船共8艘168噸位,用來短途運送農藥、化肥、公余糧、甘蔗等物資。1966年,縣水上運輸聯社自行設計改木帆船為機帆船,當年改成7艘115噸位,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運輸效率。
1983年后,運輸市場實行改革開放,紫金縣出現了個體船舶運輸專業戶,社會運輸力不斷增大。古竹區欖溪、潮沙、雙坑、居民等大隊的農副業船及縣屬企事業單位的自用船,大都承包或出賣給個人經營。
東江航道各河段都建有渡口。1969年冬,紫金公路工區在古竹興建東江汽車渡口1處,連結紫古公路和原河源縣埔前公路,但建成后未使用。1987年,紫金縣再度發現這個渡口很有必要重建,可使其投入交通運輸中,決定用“民辦公助”辦法,由古竹鎮負責改建渡口,是年底動工,次年9月23日竣工渡運,購置80匹馬力拖輪和3車位駁船各一艘,晝夜可渡運機動車100多車次(1994年《紫金縣志》)。
直到1988年,古竹和臨江橫水渡仍在使用中,有機動渡船五艘,設有古竹欖溪渡、江口渡、潮沙渡、岸頭渡,有機動渡船4艘。
3 土匪曾盤踞東江古竹航道,勒收保護費
清朝時,東江上舟楫往來,商賈眾多,不免引起一些不法之徒的覬覦。這些猖獗的土匪,或前往東江劫船,或設卡收取保護費(行水),致很多商民受害,敢怒不敢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初,官方調查惠州、河源東江沿岸匪患情況,古竹是其中之一,其他為七里湖、三百圍、瀛圖、力岡、源塘、上村、橫沙、望岡、柏塘,“皆匪人逋逃淵藪”。
1928年10月14日,來往惠州、河源的“南越”號電船,在古竹被土匪劫持,擄男女乘客70余人(《申報》)。
這是一起很大的治安事件。因此,省里派了防軍前來東江各航段彈壓,經多次“剿辦”,土匪斂跡,東江上的航船方才得以平靖。但好景不長,因各地戰事較多,防軍奉令調往他處,無暇顧及土匪,匪患便死灰復燃,重設堂口,勒收行水。來往于河源縣的商客實在不堪其擾,便到省有關部門反映問題說:“自河源至惠州商船,土匪勒收行水者凡五處。”他掰著指頭歷數,其中一處便是古竹,由匪首劉黃嬌勒收,且獅子大張口,每船要20元,和惠州橫瀝匪首吳某收的金額一樣,而其他地方則5到10元不等(《香港工商時報》)。
因為土匪多,1928年和1929年間,東江以及西江、北江都設有護航卡隊,用來維持江上治安。后來由于護航隊經常病商害民,1928年時曾取消了護航卡隊與護航機關。但護航的需求仍盛,護航大隊時存時亡。1949年4月中旬,東江人民饑餓團團長黃明樞,因爭奪地盤,被改編為國民黨的護航第四大隊,派駐河源觀音閣(今屬博羅)、紫金古竹沿江一帶。
4 新中國成立后,紫金首個碼頭建在古竹
古竹曾經設過“古竹港”,位于古竹圩西側,是紫金縣水陸聯運樞紐,高峰期年吞吐量達13萬余噸。
為了方便貨物運輸裝卸,古竹沿江建起了一些碼頭。據1994年《紫金縣志》載,1957年以前,黃屋埔、李屋埔、學校埔等處設有簡易石級碼頭,可供30噸以下小船靠泊。貨物裝卸全靠碼頭工人肩擔手提,用跳板上落,過往客船上落客均用駁艇接送。
1958年,紫金縣交通科在古竹圩解放街沿江地段興建梯級平臺式客貨兩用碼頭1座,長18米,寬6米,高5米,正常水位深2米,可靠泊80噸級的客貨輪一艘。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紫金縣興建的第一座碼頭。雖然現在不復當時盛況,但也未完全失去作用,一些漁舟仍在這里停靠。
1964年,古竹港務所在碼頭附近興建客運站和候船室共105平方米,辦理售票和行李托運業務。過往客輪開始停靠碼頭上落,故又稱客運碼頭。1965年對黃屋埔碼頭進行分段改建,到1970年,新建成客運、學校埔、黃屋埔、紙廠、燒堿廠、氮肥廠等碼頭6座,倉庫2座共750平方米,并添置裝卸機械等港口設施。
上世紀70年代及80年代中期前,是古竹各個碼頭和古竹港最風光最繁忙的時期,歷經多次擴建,1974年,客運碼頭擴建為長120米、寬8米,共建2個80噸級泊位。
同時,黃屋埔梯級平臺式碼頭擴建工程竣工,長115米,寬5米,高7米,建泊位3個,最大靠泊能力為150噸級,并安裝有起重吊機1臺,雙軌纜車2臺,輸送機1臺等裝卸機械,每天裝卸量為300噸。
1984年,李屋埔梯級平臺式碼頭擴建工程竣工,長20米,高8米,有泊位1個。隨著港口建設的發展,港口規模不斷擴大。1988年,古竹港建成以黃屋埔碼頭為中心,擴展到上自雷公橋(縣糖廠)、下至郭屋壩(松香轉運站)、全長3公里的港區,內有客運、黃屋埔、學校埔、港倉、李屋埔、糖廠、造紙廠、鐵鍋廠、松香、外貿等碼頭10座(其中企事業單位自用碼頭4座),碼頭長449米,共20個泊位,有倉庫25座1.6萬平方米,貨場15處2.5萬平方米;有吊機7臺,雙軌纜車1臺,輸送機2臺。港口年吞吐量由1963年前的4000噸擴大到10萬噸以上。旅客運送量1964年為8998人次,1984年增至4.56萬人次(1994年《紫金縣志》)。
陸路交通得到大發展后,縣、省、國道以及高速公路都從古竹經過,古竹繁忙的水運便落下了帷幕,唯有一些小船,以其短途便捷之優勢,依舊航行在江上。
2014年5月20日,古竹、臨江與源城區的勝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會組成的河源市江東新區掛牌成立,“中共河源市江東新區委員會”、“河源市江東新區管理委員會”亦于同日揭牌。
(上圖)■從東江邊望向古竹鎮,建筑種類不少。
大約攝于1904年至1920年期間。
原圖現藏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
(轉載 2019年6月2日 河源日報)